機械裝備制造業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機械裝備制造業有了長足的進步,無論行業規模還是技術水平都有極大提高。但是仍然需要看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技術水平與行業發展上仍有差距。
如何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在4月21日舉辦的第四屆機械潤滑暨設備健康管理產業鏈國際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玉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劉維民從專業角度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潤滑環節“牽一發而動全身”】
潤滑環節有多重要?
王玉明認為,當前,高端裝備越來越向著極端工況、高性能、長壽命、高可靠性等方向發展,這就需要設備要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眾所周知,任何機械設備,要運動就會產生摩擦、磨損,要減少磨損摩擦就需要潤滑。
“集中潤滑、智能潤滑在解決設備摩擦磨損問題,提高設備壽命、可靠性,提高效率,減少能源消耗,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王玉明說。
劉維民表示,潤滑是保障軸承、齒輪和發動機等裝備運動動力系統高效率、高可靠、長壽命運行的最關鍵材料技術,對節省能源和資源,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先進潤滑材料已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鋼鐵冶金、高速鐵路、精密機床、風力發電、海洋工程、核技術等重要工業領域。
“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中,高端制造業、鋼鐵冶金、航空航天、交通運輸等領域,對先進潤滑材料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突破環境適應性、性能穩定性、產品精細化等諸多技術瓶頸問題。”劉維民說。
機械設備是工業生產的重要載體,但是良好的機械運行離不開設備的潤滑。潤滑是減少設備磨損、提高設備效率、節約材料和能源的有效途徑。
因此,在設備生產工作中,設備潤滑是作為設備管理的主要工作來抓。可以這樣說,在機械設備領域,潤滑環節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作用。
【機械潤滑與裝備制造領域存在哪些難題?】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在機械潤滑和裝備制造領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仍然需要清醒的看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技術水平與行業發展上仍有差距。
王玉明認為,在重大裝備制造方面,有些設備我國在國際上都是處于領先地位,比如高鐵和工程機械等等。但是在關鍵的基礎技術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重視的不夠。
具體說來主要是三個方面:第一,關鍵技術材料。第二,核心的零部件和元器件。第三,先進的基礎工藝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包括工業軟件。
“近年來,我國多次強調工業強基并且制訂了工業強基的計劃。但是,在國際環境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以上三個關鍵基礎技術越來越成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王玉明說。
“關鍵技術零部件、元器件,比如芯片、軸承、齒輪、密封等等,目前還有許多的卡脖子問題沒有解決。”他進一步解釋說。
劉維民認為,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與革新,潤滑材料研究同樣面臨著新的挑戰。
在科學層面,未來需要回答摩擦磨損是如何發生的,能否獲得近零摩擦和磨損,潤滑材料研究的范式能否革新,潤滑材料技術能否更加智能或自適應變工況條件等科學問題。
在技術層面,需要突破潤滑基礎原料及高端潤滑材料產品的制備技術,苛刻環境條件下,潤滑材料的考核評價技術與裝備同壽命周期潤滑技術,多功能潤滑油脂設計制備技術,潤滑產品的綠色化及再生利用技術,生命醫學潤滑材料等技術瓶頸問題。
【如何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要繼續抓好制造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
如何實現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王玉明說,“這就需要從事(機械潤滑和設備制造)這個行業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企業家、主管領導的高度重視,通過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來解決卡脖子問題。這樣才能使我們真正能夠,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解決卡脖子的問題。”
劉維民建議,必須將潤滑材料學科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高度予以考量,用先進材料技術潤滑提速新時代經濟發展。
具體來說,首先要加強基礎和原創性研究,同時鼓勵學科交叉與跨學科合作。
其次要強化學術界與產業界合作交流,形成學、研、產、用合作聯盟。
第三是加大投入,重視對高端潤滑材料技術的研發。
第四要重視潤滑材料標準化建設工作,建立和完善中國自己的潤滑材料標準體系。
責任編輯 :
[聲明]本網轉載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此稿件并不代表本網的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果你認為此類稿件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將相關資質證明發送至mingyou360kf@sina.com,名優資源網工作人員會及時回復并處理!